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不走“古路”的古路村

    信息发布者:家乡愁
    2019-05-10 12:34:52   转载

      早上六点,古路村村民甘绍芝起床开始为游客准备早饭。土鸡、老腊肉、高山土豆……随着一盘盘地道农家菜端上饭桌,香气很快弥漫整个房间,向窗外望去,雄伟壮阔的大渡河大峡谷尽收眼底。甘绍芝告诉记者,每逢节假日,都会有不少游客到村里来观光旅游,她家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五六十人。

      “人多的时候,我们还会烤羊给他们吃。他们围着烤羊又唱歌、又跳舞,热闹得很。如果要看风景就去山上去看,去看‘天梯’。”甘绍芝口中的“天梯”,指的是古路村在悬崖峭壁上架设的一段铁梯,过去,当地村民就是贴着峭壁攀爬“天梯”进出村子。原雅安地委书记杨水源告诉记者,上世纪90年代,他第一次到古路村调研时,“天梯”的艰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“到古路村以前没有路,就是靠我们农村喊的葛藤,老百姓都是靠攀着这个葛藤上下,是后来修成昆铁路,铁道兵用铁轨替换了以前的藤索,才变成爬铁梯上去。”

      过去,古路村不少村民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,有的老人在去世前,最后的愿望就是想去看看火车是什么样子。杨水源回忆说,当时,古路村一个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仅167元。其中有一个村民,身上穿的衣服就是他全部的家当,“家里没有床、没有被子,没有多余的衣服,晚上就在火坑旁过夜。他所有的衣服都是穿在身上的,大家估算他的全部家产就值54元。”

      与世隔绝,就意味着极度贫困。走出去,成为了古路村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。2003年,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古路村村民硬生生地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约5公里,落差超过600米的“Z字形”骡马道,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。随后,陆陆续续有一些游客来到古路村旅游,但是骡马道毕竟不是公路,对于游客来说可能是一道风景,但却让那些想要上门收购农产品的商家望而却步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乡长袁江涛介绍说:“骡马道大概就是70-80厘米宽,不管是出行还是运送物资材料全靠人背马驼,交通条件及其艰苦,完全是在悬崖上行走。”

      古路村要脱贫致富,就必须解决运输问题。有没有既保护生态,又保留骡马道,还能解决村民快速出行和运输货物的办法?经过不断分析论证,架设索道的方案脱颖而出。据了解,索道横跨大渡河大峡谷,一头连着古路村骡马道的尽头,另一头连着马坪村二道坪,索道跨度约750米,距谷底约800米。2018年10月,索道正式运行,以前崎岖坎坷的山路,现在短短3分钟就可以轻松跨越。

      更重要的是,便利的交通给古路村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袁江涛介绍说:“以前当地农产品种出来后都卖不出去,只能自己吃。索道通了之后,家家户户通过搞接待,把自己家的农副产品,比如核桃、土豆、花椒卖出去过后,他就有一笔收入。”

      吃生态美食,住悬崖民宿,临走时还会带上不少当地特色农产品……据了解,仅去年一年,古路村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,生意最好的时候,有的村民一天就可以收入几千元。村民申绍才说:“比原来好多了,好上百倍。(记者:你去年挣了多少钱呢?)我去年加上卖牛、卖猪、卖核桃,再加上旅游收入,接近三四万元。(记者:这是村里的平均水平吗?)村里有大约一半的人能达到这个水平。”

      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,让古路村这样一座古老的村庄焕发了新颜。如今,村里漫山遍野的花椒、核桃不再愁出路,乡村旅游也不再担心客源。2018年,作为全县曾经最贫困的一个村,古路村和汉源县一起脱贫摘帽。依托山区特色,抓住旅游开发机遇,将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,如今,古路村已经找到了致富奔康的新道路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